孙子凯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
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分别属于中医“哮病”和“鼻鼽”的范畴。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,有研究表明,78%鼻炎患者伴发哮喘,58%哮喘患者伴发鼻炎。
病因病机
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内有壅塞之气,外有非时之感,膈有内伏痰饮,三者相合,闭塞气道,遂致呼吸困难,升降不利,触动其痰,产生喉间痰鸣如吼,气息喘促。若鼻鼽、哮喘反复发作,由实转虚,临床可见自汗,常易感冒,食少便溏,倦怠无力,短气息促,动则为甚,腰酸腿软等肺脾肾气虚的表现。所以,本病肺脾两虚为本,痰饮为标,外邪侵袭往往是诱发因素。
治疗
益气疏风,温阳化饮是本病的治疗大法。本病的治则为发时治标,平时治本,治标是缓解发作,治本是防止复发,亦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所在。故宜补肺气,固卫阳为主,如玉屏风散、黄芪建中汤、生脉散之类。药用党参、生黄芪、白术、太子参等补益肺气,若气虚明显可予以人参加强补气之力,临床常用生晒参;疏风则用柴胡、防风、荆芥、羌活、苏叶等。
若平素消化不良,大便不实,或食油腻易便溏,晨起或者饭后痰多,是脾阳不振,气虚运迟,精微不能四布,积湿蒸痰,宜温中健脾为主,如六君子汤、理中汤之类。
若痰饮内伏,夜间喉间痰鸣,宗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,治以小青龙汤意温阳化饮,药用麻黄、川桂枝、细辛、白芍、姜半夏、干姜、五味子、甘草等。
若其人肾气素亏,冲任之气易于上逆,则宗“外饮治脾,内饮治肾”之原则,分治脾肾,苓桂术甘汤、肾气丸等方可酌情选用;若腰酸怕冷,动则喘息,酌加当归、熟地、山萸肉、紫河车、菟丝子、巴戟天等。
若痰从热化或外感风热,痰热内蕴,肺失清肃,症见咳喘,痰黄,浊涕,舌质偏红,苔黄,则加入清肺化痰之品,如小陷胸汤、《千金》苇茎汤等方中之半夏、瓜蒌、黄连、薏苡仁等常可加入;若咯痰脓稠则可加入鱼腥草、金荞麦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。
病案举例
顾某,男,12岁。患者自幼经常感冒诱发咳嗽、鼻塞、喷嚏、流涕,继而出现气喘痰鸣,夜间加重,曾经使用抗组胺药物、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可以暂缓一时,停药后症状依然,而服用西药期间常常无精打采。近期发作较频,目前鼻涕喷嚏,咳嗽,晨起咯痰色白量较多,夜间胸闷喘息或有痰鸣,纳少,平素多汗,动则汗出,便溏。舌尖红,苔薄,脉细。查体:两肺可闻少许哮鸣音。肺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,支气管扩张试验(+)。中医诊断:哮病;鼻鼽,西医诊断: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。中医病机为肺脾两虚,兼夹表虚及痰饮,治以健脾补肺,温阳化饮,佐以疏风。处方:生黄芪15克,党参12克,白术10克,当归10克,熟地黄10克,法半夏6克,陈皮6克,茯苓10克,柴胡5克,防风5克,荆芥5克,羌活5克,麻黄4克,射干5克,紫苏子6克,白芥子3克,杏仁5克,紫菀5克,款冬花5克,甘草3克。7剂,水煎服。
二诊:药后患儿鼻塞、鼻涕、喷嚏等症若失,咳喘亦减,基本不咳,咯痰减少,夜间痰鸣偶有,纳食正常,精神可,便调。查体:未闻明显哮鸣音。舌淡红,苔薄,脉细。上方去柴胡、荆芥、羌活、紫菀、冬花、杏仁,加入菟丝子6克,补骨脂6克。10剂,水煎服。
三诊:患儿诸症基本消失,咳喘不显,无痰,夜间无痰鸣,精神、饮食皆可。上方去白芥子,加怀山药15克,薏苡仁15克。14剂,水煎服。后经电话随访,没有再发。